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2019年,重庆市建筑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化川渝建筑业协调发展战略合作,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建筑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建筑4.jpg

  一、2019年建筑业总体情况

  (一)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稳步增长

  2019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222.96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840.12亿元,同比增长6.6%。建筑业增加值对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1.2%,拉动我市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图1:2012年――2019年重庆市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

图1.png

  注:2017年之前建筑业增加值数据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前数据

  1.从全国看:我市排名中等偏上

  2019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48445.77亿元,同比增长5.7%,我市占比3.3%,排名位居全国第12位,我市占比和排名与上年度持平,增速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

  2019年全国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0904.3亿元,同比增长5.6%,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我市建筑业增加值占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表1:2019年全国前12名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排名
地区
总产值
排名
地区
总产值
1
江苏
33103.64
7
福建
13164.43
2
浙江
20390.2
8
河南
12700.97
3
湖北
16979.59
9
北京
11999.36
4
广东
16633.41
10
湖南
10800.62
5
四川
14668.15
11
安徽
8503.26
6
山东
14269.29
12
重庆
8222.96

  2.从西部看:我市稳居前列

  2019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2580.85亿元,同比增长10.7%,我市占比15.6%,占比下降0.9个百分点。我市在西部地区排名第2位,排名与上年度持平。

  表2:2019年西部地区各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排名
地区
总产值
排名
地区
总产值
1
四川
14668.15
7
新疆
2276.72
2
重庆
8222.96
8
甘肃
1916.35
3
陕西
7883.88
9
内蒙古
1086.06
4
云南
6122.09
10
宁夏
601.41
5
广西
5407.31
11
青海
460.72
6
贵州
3714.89
12
西藏
220.31

  3.从全市各区县看:区域发展呈现“两增一减”

  2019年,主城都市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97.50亿元,同比增长6.5%,占比为74.2%,为我市建筑业发展的“主战场”。其中,主城九区是促进全市建筑业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实现总产值2959.74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较上年大幅提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26.79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扭减为增。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8.67亿元,同比减少21.7%,为全市回落幅度较大的地区。

  表3:2019年全市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地区
总产值
占比
增速
主城都市区
(其中:主城九区)
6097.50
(2959.74)
75.15%
(36.0%)
6.5%
(13.4%)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1926.79
23.43%
4.7%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198.67
2.42%
-21.7%

  全市排名前十名区县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60.3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53.0%。

  表4:2019年全市前10名区县建筑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区县
渝北区
渝中区
涪陵区
潼南区
奉节县
江津区
开州区
合川区
永川区
巴南区
总产值
868.73
473.71
472.30
446.07
390.99
376.56
366.68
361.30
317.42
286.61

  2019年,全市共有14个区县建筑业总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有2个区县增速超过20%。

  表5:14个建筑业总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区县
[td]
排名
区县
总产值增速
排名
区县
总产值增速
1
南川区
30.1%
8
大足区
13.9%
2
渝北区
25.4%
9
铜梁区
13.4%
3
忠县
19.4%
10
巫山县
13.2%
4
南岸区
16.9%
11
云阳县
12.0%
5
荣昌区
14.8%
12
奉节县
11.5%
6
大渡口区
14.3%
13
沙坪坝区
10.9%
7
合川区
13.9%
14
渝中区
10.7%

  4.从专业类别看:房屋建筑业仍为 “主业板块”

  2019年,房屋建筑业实现产值5978.60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产值比重达72.7%,仍是全市建筑业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住宅房屋建筑业实现产值5811.13亿元,同比增长3.4%。

  土木工程建筑业(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实现产值1638.97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市产值比重达19.9%。其中,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港口及航运设施工程建设、架线和管道工程建设、节能环保工程施工类企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9.1%、26.6%、24.9%和108.4%。

  建筑安装业实现产值288.71亿元,同比增长19.2%,占比3.5%,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建筑装饰装修及其他建筑业实现产值316.68亿元,同比增长14.8%,占比3.9%,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合同金额和在建面积持续增长

  2019年,全市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14740.80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8283.15亿元,同比增长5.2%;上年结转合同额6457.65亿元,同比增长4.6%。合同额余量为6517.8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8.75亿元。

  2019年,全市新开工房屋建筑面积15132.45万m2,同比减少0.2%;全市在建房屋面积36557.76万m2,同比增长4.0%;全年竣工房屋面积13618.26万m2,同比减少1.2%。

  (三)企业资质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19年底,我市施工企业特级资质9家,较上年增加1家;一级资质企业650家,较上年增加176家(其中,总承包一级319家、专业承包一级159家,分别较上年增加17家、331家)。综合及专业甲级监理企业76家,较上年增加7家;甲级造价咨询企业154家,较上年增加8家。

  高资质企业拉动作用显著。2019年,我市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实现建筑业产值3895.08亿元(其中市外产值1253.08亿元,占我市市外产值比重为85.2%),同比增长16.3%,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数量占比为6.0%,完成全市47.4%的产值额,仍是我市建筑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龙头企业不断增加。2019年,我市本地企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16家,同比增加3家;20亿元以上65家,同比增加6家;亿元以上1172家,同比增加72家。亿元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10.7%,完成建筑业产值7744.40亿元,占全市的94.2%。龙头企业优势突出,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

  民营企业稳步发展。2019年我市本地民营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6311.75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市的76.8%。其中,3家民营特级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50.02亿元,同比增长2.0%;新签订合同金额158.60亿元,同比增长8.4%。

  (四)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2019年,全市建筑企业从业人数236.10万人,和上年基本持平。我市建筑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全年吸纳建筑劳务人员195.29万人。其中,本市农村劳动力117.35万人、本市非农村劳动力59.99万人、市外入渝劳动力17.95万人。

  注册人员管理更加规范。经过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挂证”专项整治,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筑业共有注册建造师45002人(其中,一级13076人、二级建造师31926人)、注册监理工程师4175人、注册造价工程师4180人,较上年分别减少13878人、459人、12人。

  教育培训持续加强。大力开展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全年完成建筑工人培训考核鉴定20680人,培训装配式建筑工人292人,培训农村建筑工匠3955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18人。我市5名建筑工人荣获2019年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2名建筑工人荣获“重庆市技术能手”,2名建筑工人荣获“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技术能手”。全年完成“安管人员”考核91期,共考核31452人,合格21910人;完成特种作业人员考核239期,考核人员23704万名,合格17706人。

  (五)质量安全清欠形势稳定受控

  工程质量监管有效。2019年,全市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3034个,建筑面积8951.95万m2。全年共受理质量问题投诉4674件,同比上升22.42%,处置率100%。全市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4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2项、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奖86项、巴渝杯优质工程奖60项。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2019年我市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含轨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81起,死亡83人,同比事故起数少12起、下降12.9%,死亡人数少12人、下降12.6%。事故中,高处坠落43起,占总数的53.1%;物体打击12起,占总数的14.8%;坍塌事故7起,占总数的8.6%;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触电及其他事故19起,占总数的23.5%。

  清欠形势总体平稳。开展了根治欠薪夏季行动和冬季攻坚行动,重点抓好了“一金三制”的贯彻落实。全市建筑领域未发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清欠维稳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全年共排查并妥善处置拖欠项目101个,涉及农民工工资7823万元、4857人,拖欠项目、工资金额、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9%、66%、61%。

  二、2019年建筑业发展特点

  2019年,按照《关于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改革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8〕95号)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市场监管不断完善,提质增效减负成效明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逐步形成。

  (一)行业发展稳中有忧

  2019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新签订合同金额、在建面积等指标稳步增长,从业人员相对稳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建筑业增加值对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1.2%,拉动我市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巩固,稳增长、稳就业的作用发挥良好。但行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隐忧。

  建筑业总体规模不大。我市建筑业总产值与全国前5名的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四川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仅相当于江苏的24.8%、浙江的40.3%、湖北的48.4%、广东的49.4%、四川的56.1%。2019年,西部排名第一的四川省完成产值14668.15亿元,增速高于我市7.7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加大;西部排名第三的陕西省完成产值7883.88亿元, 增速高于我市5.5个百分点,追赶之势明显。

  建筑业增速放缓。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连续3年保持个位数增长,增速整体呈放缓趋势。增加值增速更是逐年下降,2019年较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增速虽由上年的2.8%上升至5.2%,但增速还是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低于西部地区5.5个百分点。

  图2:2012年――2019年重庆市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增加值增速

图2.png

  注:2017年之前建筑业增加值数据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前数据

  本地高资质企业占比较低。我市本地建筑业企业11007家,总数虽大,但高资质企业数量不多。特级资质企业占比0.08%,一级资质企业占比5.9%,二级资质企业占比31.6%,二级以下资质企业占比62.42%。行业“金字塔结构”呈扁平状,底座宽,高度不够。“小、散、弱”的低资质企业,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根据近几年建筑业发展分析,低资质企业管理水平、承建能力、技术水平、融资能力、抗风险能力普遍较低,在市场竞争、产值、利润、技术发展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实力。

  (二)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本地企业市场份额持续下滑。截至2019年底,我市外地入渝施工企业6393家(本地企业11007家)、外地监理企业553家(本地企业130家)、外地造价咨询企业463家(本地企业267家),数量分别是我市本地企业的58%、425%、173%。其中市外入渝施工企业,特级434家、总承包一级1770家、专业承包一级1684家,分别是我市本地特级、一级企业的48.2倍、5.5倍、5.1倍。市外入渝企业数量多,资质高,整体实力强,进一步挤占了我市本地企业市场份额。2019年,本地企业在市内建筑市场份额仅占48.7%。

  对外拓展能力有待加强。2019年,我市本地企业在市外完成建筑业产值1470.49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为17.9%。贵州、四川、云南、广东等省市是我市建筑企业主要集聚地,分别在以上省市完成产值260.49亿元、247.74亿元、162.79亿元、114.42亿元。我市企业对外拓展实力整体不强,与建筑大省及西部的四川、陕西相比差距较大。2019年江苏省的省外产值为15367.94亿元,是我市的10倍之多;四川、陕西的省外产值分别为2937.08亿元、2539.36亿元,是我市的2倍和1.7倍。

  图3:2012年――2019年重庆市建筑业市外完成产值
图3.png

  营业利润降低。2019年,我市建筑市场人工价格及部分建筑材料价格均有上涨,导致施工成本增加。人工价格同比上涨1.61%,混凝土、特细砂、碎石同比分别上涨了4.12%、71.78%、17.39%。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我市建筑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66.25亿元、同比减少12.8%,产值利润率2.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行业整体维持薄利。

  表6:2018年――2019年主要建筑材料价格对比表

指标
名称
单位
2018年
6月
2018年12月
2019年
6月
2019年12月
与2018年
6月同比
与2018年12月同比
钢筋
元/t
4572
4487
4400
4281
-3.76%
-4.59%
水泥32.5
元/t
465
515
485
500
4.30%
-2.91%
商品砼C30
元/m3
455
485
505
505
10.99%
4.12%
页岩配砖
元/千匹
390
390
400
390
2.56%
0.00%
特细砂
元/t
120
163
265
280
120.83%
71.78%
碎石
元/t
92
115
125
135
35.87%
17.39%

  (三)创新驱动步伐逐步加快

  大数据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印发了人员实名制管理、远程视频监控、扬尘噪声监测、塔吊安全监控、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危大工程管理、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建材质量监管、工程质量检测监管、BIM施工应用和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等12项“智能化应用”建设标准,提档升级了“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2019年建成“智慧工地”1630个,BIM“智慧工地”233个,位居全国前列。

  建造方式和施工技术不断革新。2019年启动建设装配式建筑300余万平方米,新增示范工程10个,新培育5个市级产业基地。成功举办了《中国建造2035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暨院士重庆行系列活动,推动我市建造方式深刻变革。联合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成立重庆现代建筑产业研究院,打造行业协同创新和高端研发人才集聚平台。与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个建筑业互联网平台。全市共71家企业申报市级工法336项,专家审查通过151项,推进了我市建筑技术创新发展。

  绿色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扩大。2019年,围绕“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组织修订了绿色建筑系列地方标准,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全市新建城镇民用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82.26%。完善绿色发展链条,发布了建筑门窗等10大类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引导我市近400亿元的绿色建材产业提档升级。推进320万㎡的悦来生态城、120万㎡的仙桃数据谷等区域集中供能项目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103万㎡。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126万㎡,在率先完成第二批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任务的基础上,又提前1年完成了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任务。

  (四)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发力。持续推进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整治,深化分户验收,全年抽查14048户,抽测111.06万点,合格率97%。全年开展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25582次,检查项目21801项次,全市共下发监督执法检查整改单8474份;下发行政处罚书1551份,处罚单位1256家次,处罚人员287名;实施信用惩戒803起,处罚单位243家次,处罚人员800名。曝光质量违法违规典型案例244起。不断强化监理、检测、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全年对建设单位2家次、施工企业11家次、监理企业2家次、检测机构17家次、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2家次进行了处罚。开展工程监理报告试点,全年收到并处置8142份项目监理专报和35份项目监理急报,共对46个在建项目开展了专项检查,发出2份执法建议书和46份整改通知书。继续全面落实项目经理记分管理,2019年对记分达到12分的18名项目经理给予停止执业1年的处理。

  安全生产责任得到进一步压实。全年抽查107个在建项目,抽查421名安管人员,其中合格159人,限期整改137人,不合格125人。全年动态核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1117家,其中合格864家、限期整改252家、不合格1家。开展16批次危大工程专项督查,督查项目50个,下发整改通知书25份,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87条;立案并实施行政处罚项目6个,责令停工整改项目3个,处罚企业8家。开展两轮“四不两直”随机执法检查,检查项目182个,下发整改通知书164份,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849条,下发执法建议书15份,直接立案并实施行政处罚项目86个。2019年创建市级文明工地126个,培育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455个。

  施工工地形象品质不断提升。强化文明施工,制定了优化标准,坚持样板引路,全面提升工地形象。培育高品质围挡试点样板工地120个。针对外立面临边防护、外脚手架、起重机械、现场材料堆码、裸土覆盖等内容,起草了施工现场外立面形象品质提升工作指南。进一步巩固扬尘控制长效机制,督促企业落实控尘“十项规定”,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市检查施工扬尘控制12468项次,发现扬尘污染问题5594条,立案483起。

  事故应急防控处置能力不断加强。采取政企共建模式,与10家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及时进行登记更新应急救援装备。截至2019年底,市级应急救援装备储备库共储备装备12大类、设备186台,主要用于建筑施工生产安全坍塌等事故救援工作;建立了1000余名专家的建筑施工安全专家库,强化专家在危大工程方案论证及实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事故调查处理、事故复工、各类专项检查中的作用,同时制定了专家管理办法,建立了专家的惩戒和退出机制。

  (五)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印发了我市深化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切实减时限、减程序、减费用。我市审批服务事项从试点时的135项进一步压减至100项,精简30%以上,申请材料精简30%以上。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申办限额由投资额30万元、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调整为100万元、500平方米,申报材料进一步减少,由9项申请材料削减为7项。实行了一网通办、一窗办理,实现了“只进一家门、办理所有事”。

  (六)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强化事中事后动态监管。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结合日常检查,重点打击转包挂靠、违法分包、无证施工等市场类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抽查建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造价咨询企业、检测机构18376家,查处案件1699件,处罚金额13800万元。

  质量安全执法显著提升。通过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质量提升行动、“建安”系列集中执法、“四不两直”随机执法检查、危大工程专项督查等活动,扎实开展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工作。2019年,对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立案6412起(含简易程序4243起),处罚11707.91万元,同比增长29.53%、34.17%,处罚力度居全国前列,得到住建部通报表扬。

  全面开展“挂证”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对注册人员从业行为的动态检查,加大人员到岗履职情况检查力度,完善注册人员信息数据库,实现注册人员与企业资质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的实施联动。健全社保、注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全年对社保存疑数据开展4轮清理,通过注销、变更注册单位、规范社保等整改到位28354人,累计清理16005人。

  工程计价体系不断完善。编制房屋建筑与装饰、装配式建筑、市政、通用安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地下管廊工程2019概算定额。加强我市建设工程计价依据的动态管理,出台2018计价定额的综合解释,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2020年行业发展目标及主要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重庆市建筑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为驱动力,以深化川渝建筑业协调发展战略合作为重要契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实现新增特级施工资质企业2家,新增一级施工资质企业50家,高等级资质企业占比进一步提升。分类分级建设智慧工地1500个、BIM智慧工地300个,实现全市特级、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均掌握BIM技术。

  (一)全面推进我市建筑业改革发展

  一是落实实施意见和分工方案。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改革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8〕95号)和22个市级部门联合印发的《贯彻落实进一步促进重庆建筑业改革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渝建〔2019〕407号),强化过程推进和督查考核,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进一步增强建筑业的带动力和经济贡献力。

  二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引导本地建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抱团发展的方式,提升企业实力。加大本地施工企业申报特级资质的扶持力度,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对新获施工特级资质的,给予奖励。针对我市在矿山、轨道、桥梁、隧道等专业工程领域具有较强优势的企业,制定支持发展政策,促进企业做精做专。

  三是大力扶持全过程咨询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调研,支持企业整合资源、完善咨询资质、扩大业务范围,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确定试点项目,积极引导政府投资工程带头率先开展试点,对试点项目进行动态跟踪,以点带面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四是认真贯彻总承包管理办法。贯彻落实《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建市规〔2019〕12号),加强与市发展改革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符合重庆实际的工程总承包配套制度并推行实施。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在政府投资项目、装配式建筑和采用PPP模式实施的工程项目的试点。力争年底前全市累计培育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50家。

  五是深化川渝建筑业合作发展。落实川渝建筑业协调发展战略合作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推进实施《深化建筑业协调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和《深化建筑业协调发展战略合作实施方案》,重点在推动建筑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进标准化联盟建设、深化合作机制基础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二)以大数据智能化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是强化“智慧工地”建设。完善覆盖“主管部门、企业、工程项目”三级联动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丰富“智慧工地”建设标准,进一步实现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五大环节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分类分级建成“智慧工地”1500个,有效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建筑业深度融合。

  二是以BIM推动数字建造。进一步完善BIM施工应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以推动BIM施工应用推进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引导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率先使用BIM技术。广泛宣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工程BIM应用先进经验,组织开展BIM施工应用培训,实现年底全市特级、一级施工总承包单位均掌握BIM技术。

  三是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培育装配式建筑特色产业园,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主导建设的建筑工程及市政设施项目为重点,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强化川渝协作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统筹发展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输、设备制造及运行维护等全产业集群,确保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主城区达到30%以上。

  四是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扩大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范围,提高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到2020年底城镇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不低于50%。以政府机关、医院和商场为重点,大力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到2020年底累计完成不少于5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实现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5%以上。

  (三)持续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推动建筑工程品质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压实建设单位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持续开展建设工程质量提升行动专项督查和轨道交通工程专项检查。加强质量监管能力创新,加快推进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和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推行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

  二是推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项目监管执法,坚持执法规范、执法必严,严格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闭环。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日周月”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提高项目风险分级管控认识,细化具体防范措施。深化危大工程、高处坠落等专项整治,防范群死群伤事故发生。提升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水平,完善施工围挡标准图集。

  三是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机制,做好风险评估、临灾会商、信息预警、信息报送等机制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企合作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应急专家库建设和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四)多措并举不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一是全面推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制度。推动全市在建项目落实《人员实名制管理“智能化应用”技术标准》,全面采集、上传人员实名制基本信息,并进行项目管理人员到岗履职考勤和建筑工人新进场、退场登记。实现实名制管理与企业诚信体系、市场准入、评优评先、欠薪处理等有机结合。

  二是切实提升建筑市场执法监管力度和水平。提升执法智慧化,运用“互联网+监管”和“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着力打造从线索发现到执法查处的全链条智慧执法机制。完善建筑市场执法工作手册。统筹“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全面落实对本地及入渝建筑、监理、检测、造价企业的市场行为的监督检查。强化川渝联动监管,共同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三是推行“挂证”预防和监管长效机制。利用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和相关信用信息平台数据比对等手段,强化注册审批核查,有效预防“挂证”行为,及时发现问题线索,结合信用体系进行严格查处。加强宣传和警示教育,增强行业自觉抵制“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意识。

  四是拓展诚信综合评价体系逐步构建行业新型监管机制。探索构建工程监理、造价咨询、工程检测等企业信用评价制度。依托实名制管理制度,开展从业人员诚信管理记录,逐步构建从业人员诚信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信用评分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逐步拓展信用评价在行业“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中的运用。

  五是进一步健全建设工程计价依据。联合有关部门发布最新概算定额,并做好定额出版、发行和宣贯工作。编制房屋建筑和装饰工程、市政工程、通用安装工程、轨道交通工程、装配式建筑、城市地下管廊工程的投资估算指标,形成各类项目的综合指标和分项指标。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运营维修及改造、城市排水管网养护维修定额编制工作,满足我市运营轨道线路设施、排水管网设施在日常维护、维修和更新改造中的计价需求。

  六是扎实做好民工工资清欠维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按照职责履行行业监管责任,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资专户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作用,对工资专户管理及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实施精细化监督管理,及早发现和化解系统预警的拖欠隐患,保障建筑领域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做好节假日及重要时段清欠维稳应急值守及现场处突,全力确保建筑领域和谐稳定。

  (五)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深化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持续运用“日扫描、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年考评”工作机制和“回头看”等多维度成效监测体系,使深化改革“26项措施”在全市落地。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审批材料,进一步优化办理方式,大力简化水电气讯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程序,为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审批服务。

  二是牵头落实“1+12”系列政策。全面落实《重庆市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改革工作方案》及12个配套文件,切实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提质量。搭建全市统一的小型项目在线审批服务平台,所有区县设立小型项目专用窗口,实行全市一网通办、一窗办理提升审批效率。

  三是积极迎接世行评价。线上线下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我市建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大力提升社会知晓度。主动对接世界银行评价团队的调查问卷和磋商工作。对照今年世行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改革政策,持续提升我市营商环境。

  四是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制定出台市住房城乡建委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逐步开展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批告知承诺、取消自贸试验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认定、全面推行建筑企业资质告知承诺等工作。

  (六)应对疫情影响助力建筑行业发展

  一是调整政务服务方式。调整行政审批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延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到期的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质量检测企业资质,以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从业人员证书的有效期。

  二是减轻企业资金压力。严格落实已出台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减免政策,持续加大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减免力度。督促指导各区县实现“应减尽减、应免尽免、应退尽退”。延长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告知承诺期限,减少企业流动资金占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指导施工合同履约管理。明确因受疫情影响的工期和费用调整原则,引导企业合理考虑疫情对工程项目的影响进行风险分担,合理计取疫情防控物资、防控人员工资、交通费、临时设施等费用和赶工费用,指导人工和材料价格调整,规范应急、抢险建设项目计价。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